在强调重建礼仪时,应该对“礼仪”本身有一种“敬畏”的心。礼仪和许多其他被称为“传统”的东西一样,也可以被视为文化创造的产物。这种“传统”的传承不仅依赖于“制度化”培养学者的教育机制,更重要的是,它植根于普通人日常生活经历中的“言行”。礼仪习俗可以继承,其更本质的根源来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,来自相对“非制度化”的家庭和社区内的“耳闻目染”。因此,“礼仪重建”也应从感染和渗透形式的教育入手。
因此,丧葬礼仪传统在当代日常生活中的重建,首先要准确把握和梳理礼仪传统,包括其流动性、时代背景、礼仪细节等;也要从当代日常生活的角度探索礼仪的继承和应用;其次,从传统到当代,丧葬礼仪的许多元素都发生了变化,但对个人生活和社会责任的本质和核心重视是一致的。中国人生礼仪作为一个古代文明悠久的国家,积累了深厚的历史内涵,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。特别是丧葬礼仪与丧葬制度的契合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。如何在现行制度允许的范围内介入传统元素,将文化元素和“孝”元素融入礼仪表演,是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,我们越来越发现,许多社会现象必须从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找到原因。只有了解自己共同体的生活世界,才能理解自己,实现文化意识。现代设计应与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。日常实践领域是普通人本源性文化价值的基本领域,蕴含着共同体。丧葬礼仪作为终极和转变,标志着个人生活史,对死亡的认知深深渗透到丧葬礼仪中。丧葬礼仪结合了生死、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、现实体验和文化概念、个人记忆和社会情感和价值观。它也是私人和公共领域的中介机构。简而言之,丧葬礼仪传统的重建和其他生活礼仪一样,不仅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,继承文化的本质,更重要的是在当代重建,建立尊重和爱的基本起点,整合教育、标准等功能,良性发展机制。